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案例 >> 正文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案例

日期:2013-12-02 15:44:23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校园内的 “诚信驿站”


【导读】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有这样一个小店,东西随便挑,付款找零全凭自觉。一年多来,小店每天的销售额分文不少。这个事件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竞相报道,也引起了社会一片叫好声。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家“无人小店”,感受这个现实样板背后的文化和精神。

【案例文本】

  在山东交通学院无影山校区内的一条道路旁,我们找到了这家“诚信驿站”。说是驿站,其实就是一个5层的铁皮柜,里面摆放着笔芯、橡皮、本子等十几种学习用品,没有收银台,也没人看管,只是放置了一个用来收钱的箱子和一本“顾客”留言册。小店里的所有的商品都标有价格,购物者在挑选商品后,完全凭着自觉,将钱投进箱子里并找零。在驿站里,我们看到一位女同学正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笔芯,按笔芯上的价钱把钱投入盒内并找零,然后离开。挑选、付款、找零……熟练的动作,显得如此自然。

  时间追溯到2010年4月,山东交通学院无影山校区学生生活区内,一张简易的木制电脑桌、少量的文具用品、一个收钱的盒子和一张介绍自主购物的宣传板,汽车工程学院2008级学生孙凤慧的无人看管小店就这样开张了。因为无人收银,无人介绍,挑选、付款、找零全由顾客自行办理,所以孙凤慧给小店取名为“诚信小店”。起初,孙凤慧开办“诚信小店”是为了创业,之所以选择这种经营模式,是她坚信在当今社会中,新时期的大学生依然是拥有诚信与良知的。

诚信团队的李志欣向我们介绍了“诚信驿站”的发展轨迹:“没人看管,没人收钱,付费找零全凭同学们自觉,小店开张后,前来光顾的同学越来越多。今年4月,我们又在学院长清校区开设了分店。许多同学都积极要求加入我们这个诚信团队,现在我们这个诚信团队已经有5位同学,有的负责进货,有的负责开门关门,各项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考虑到小店诚信经营特殊性,几经考虑,店员们写下这样一副对联“诚吾心与君大同之信,驿交院供君周便之站”,并把“诚信小店”改名为“诚信驿站”。目前,长清分店的平均营业额在每天四、五十元左右,无影山校区的收入在每天七、八十元左右。”

  从“诚信小店”到“诚信驿站”,再到开设分店,我们对他们这些大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报以啧啧的称赞声。李志欣向我们介绍到,现在的“诚信驿站”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状态,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惊险不断,在小店成立之初就遭受了一次“洗劫”,如果不坚持就不会有现在的“诚信驿站”了。

  原来,“诚信驿站”在刚开张的几天里,凭借着全校师生的诚信一切运转良好。但是意外出现了,一天晚上孙凤慧回来收摊时,发现桌上空空如也。一位目击者告诉她是一位校外的老大爷把东西全部提走了。当时算下来损失了178.5元,这对于刚刚开始创业的孙凤慧来讲,无疑是当头一棒。但孙凤慧坚信大学生是讲诚信的,所以这件事还要继续干。第二天,她一如既往地摆上了商品,然后去上课,晚上来收摊。此后,她又不断增加物品的种类,优化“小店”购物环境,并积极寻找合作者,壮大诚信团队,将这种诚信播撒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钱财是人格的试金石,驿站是道德的加油站。从2010年4月成立至今,“诚信驿站”在营业的18个月期间,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山东交通学院近17000名大学生的诚信经住了考验,没有出现过一次学生失信事件,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也更加坚定了孙凤慧坚持做下去的决心。(来源:摘自济南日报撰稿:尹萍, 2011年12月02日星期五

【点评】

1、慎独是考验诚信的试金石

  你尊重我,所以我必须自尊;你信任我,所以我不能失信。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能经得起“诚信驿站”的考验,从小见大,从五角钱的本子和几块钱的笔来折射出我们的素质。诚信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诚信与我们的距离也并没有多么遥远,它就是“诚信驿站”卖出的一支笔、一块橡皮。这是一种慎独自律,在没有任何监督的环境下,用自己的举手之劳完成诚信之举。

2、箱子没有落锁,人的良知也就没有上锁

  从商业角度来讲,一边是店主,一边是顾客,尽管所处的位置和角色不同,他们相互之间全凭信任做纽带,以自己的方式共同作了一个证明:当今社会,诚信仍在。0.5元的本子不是什么贵重物品,2元的车费也不是什么巨款,而这个自觉买单、自觉归还的行为是无价的,这不仅是同学们对小店主人的感谢,也是对社会规则和秩序的一种认同和尊重,更是建设社会诚信从我做起的具体体现。

3、鼓励永远是诚信的动力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对于现代人似乎已很遥远。看看我们的周边,防盗门、防盗锁、监视器,层层设防,但人们仍觉得不放心。而大学生在人来人往的校园里,居然建立了无人看管的“诚信驿站”,让人惊奇又觉得温暖,因为他们卖的不是一支笔,一个本子,而是信任。而学校里的“顾客”投进去几元甚至几角的钱,也变成了一张张对这种诚信行为的“满意票”和“信任票”。

  言忠信,行笃敬,大学生们用诚信赢得了尊重。

【思考讨论】

有一位老锁匠年龄大了,他就想把自己的技艺传给徒弟,是传给大徒弟,还是传给小徒弟,他犹豫不定。可是只有一个能得到他的真传,老锁匠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对两个徒弟说:“谁能打开用时间最短,我的手艺就传给谁,他就是我的传人。”

大徒弟用了5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二徒弟用了10分钟。众人都觉得大徒弟必胜无疑。老锁匠问两个徒弟:“保险柜里面有什么?”大徒弟抢先回答说:“师傅,里面放了好多钱,都是百元大票。”老锁匠看了一眼二徒弟,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你只让我开锁,我没有注意保险柜里有什么?”

老锁匠最后宣布二徒弟为他的传人,别人问老锁匠的理由时,老锁匠说道:“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开锁这一行,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心中只有开锁,对其它的视而不见。如果心有杂念,稍有贪心,最终害人害己。”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都要讲一个‘信’字,养成一个讲究诚信的好习惯,要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案例中一个小小的店面,是如何谱写社会诚信的大文章的?

两则中国留学生的故事


【导读】

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人们都十分重视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对此,一些中国留学生就有着很深的体会。

【案例文本】

在德国逃票之后

  在德国,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售票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一位中国留学生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很庆幸自己可以不用买票而坐车到处溜达,在几年的留学生活中,他一共因逃票被抓过3次。

  毕业后,他试图在当地寻找工作。他向许多跨国公司投了自己的资料,虽然这些公司都在积极地开发亚太市场,可他都被拒绝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愤怒,他认定这些公司有种族歧视的倾向,排斥中国人。最后一次,他冲进了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经理对于不予录用他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下面的一段对话很令人玩味。

  “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很重视你。因为公司一直在开发中国市场,我们需要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来协助我们完成这个工作。所以你一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对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很感兴趣,老实说,从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人。”

  “那为什么要拒绝我?”

  “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3次乘公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我不否认这个,但谁会相信,你们就为这点小事而放弃一个自己急需的人才?”

  “小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小事。我们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到这里后的第一个星期,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因为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统,因此只是给你补了票。但在这之后,你又两次逃票。”

  “那时刚好我口袋中没有零钱。”

  “不,先生,我不同意你这种解释。我有理由相信你在被查获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历。”

  “干吗那么较真?我以后改还不行?”

  “不,先生。此事证明了两点:一是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还善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是你不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佣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找不到雇佣你的公司,因为没人会冒这个险的。”

最后,这位仁兄只能无奈的离开了德国。

修养是人的第二身份

君和在英国布里斯托尔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借住在当地一户居民家中,这样既省钱,生活条件又好。房东姓坎贝尔,是一对老年夫妇。坎贝尔夫妇待人热情大方,他们不仅很快让整个社区的人都知道这件事,还打电话告诉了远在曼彻斯特和伦敦的儿女。
为了实现张君出国留学的梦想,他父母欠了十几万元的债,所以他非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白天刻苦用功自不待言,晚上在图书馆一直待到闭馆时才离开也是常有的事。每天张君回到“家”里,可口的饭菜在等着他,每隔四五天,坎贝尔太太就会逼着他换衣服,然后把换下的脏衣服拿去洗净熨好。可以说,他们就像对待亲儿子一样待张君。
可是,过了没多久,张君感觉坎贝尔先生对他的态度有些转冷,看他的眼神有些异样。好几次吃饭的时候,坎贝尔先生都好像有什么话要对张君说,但是看看太太,又把话咽了回去。张君开始猜测,他们是不是嫌收我的房租太少,想加租又不好意思说?
一天晚上11点多张君从学校回来,洗漱完毕刚想脱衣睡觉,坎贝尔先生蹑手蹑脚地走进张君的房间。寒喧两句后,坎贝尔先生坐到椅子上,一副谈话的架势。张君心里早有准备,只要在我的承受能力之内,他加租多少我都答应,毕竟这样的好东家不是到哪儿都能找到的。
“孩子”,坎贝尔先生开口道,“在你中国的家里,你半夜回家时,不管你的父母睡没睡,你都使劲关门、噼噼啪啪地走路和大声咳嗽吗?”
张君愣住了:难道这就是憋在他心里的话?
张君说:“我说不清,也许……”真的,长这么大还从没有人问过张君类似的问题,他自己也根本没有注意过这些细节。
“我相信你是无心的。”坎贝尔先生微笑着说,“我太太有失眠症,你每次晚上回来都会吵醒她,而她一旦醒来就很难再睡着。因此,以后你晚上回来如果能够安静些,我们将会非常高兴。”坎贝尔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其实我早就想提醒你,只是我太太怕伤你的自尊心,一直不让我说。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你不会把我善意的提醒视为伤害你的自尊吧?”
张君很勉强地点头,他并不是觉得坎贝尔先生说得不对,或者有伤自尊,而是觉得坎贝尔先生有些斤斤计较。张君和父母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父母从没跟孩子计较过这种事,如果自己也因此打扰过他们的话,他们肯定会容忍自己的,充其量把他们的卧室门关紧而已。张君心里感叹:到底不是自己家呀!
尽管张君心里有牢骚,但还是接受了坎贝尔先生的提醒,以后晚上回屋尽量轻手轻脚。然而,不久后的一天中午,张君从学校回来刚在屋里坐定,坎贝尔先生就跟了进来。张君注意到,他的脸阴沉着,这可是很少有的。
“孩子,也许你不高兴,但是我还得问:你小便的时候是不是不掀开马桶垫子?”张君的心里“咯噔”一声,他承认,有时尿憋得紧,或者偷懒,小便时就没有掀开马桶垫子。

“偶尔……”张君嗫嚅。
“这怎么行?”坎贝尔先生大声说,“难道你不知道那样会把尿液溅到垫子上吗?这不仅仅是不卫生,还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张君辩解:“我完全没有不尊重别人的意思,只是不注意……”
“我当然相信你是无心的,可是这不应当成为这样做的理由!”
看着坎贝尔先生涨红的脸,张君嘟囔:“这么点儿小事,不至于让你这么生气吧?”
坎贝尔先生越发激动:“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现在小事上的。孩子,考取学位和谋得一个好的职位固然重要,但与人相处时良好的习惯和修养同样重要。如果说学位、职位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的话,那么习惯和修养就是人的第二身份,人们同样会以此去判断一个人。”
张君觉得坎贝尔先生过于苛刻,这种事如果在咱们国内,那还算是事吗? 晚上张君躺在床上考虑良久,决定离开坎贝尔家。既然他们对我看不上眼,那我就另找一户比较“宽容”的人家居住。
第二天张君就向坎贝尔夫妇辞别,全然不顾他们的极力挽留。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令他始料未及。他一连走了五六户人家,他们竟然都以同样的问话接待张君:“听说你小便时不掀开马桶垫子?”那口气、那神情,让张君意识到这在他们任何一个人看来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很严重的事情。面对这样的问话,张君只有满面羞惭地返身逃走。至此,他才真正明白了坎贝尔先生说的“习惯和修养是人的第二身份”这句话。在人们眼里,张君是一个浅陋的、缺乏“修养”的人。
张君一点儿也不怨坎贝尔夫妇把他的“不良习性”到处传播,相反,张君对他们的怨气反而消失了,甚至非常感激他们。如果没有他们,没有那段尴尬的经历,张君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是那样令人生厌地“不拘小节”。

来源:孙盛起,《修养是人的第二身份》,《新一代》2002年第12期)

【点评】

“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将崇高道德准则的发现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爱因斯坦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美德。”——陶行知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思维,就是粗鲁和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卢梭

讲道德、讲诚信、讲文明、讲礼仪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正如坎贝尔先生所说:“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现在小事上的。考取学位和谋得一个好的职位固然重要,但与人相处时良好的习惯和修养同样重要。如果说学位、职位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的话,那么习惯和修养就是人的第二身份,人们同样会以此去判断一个人。”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社会规则,注重个人修养,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细节入手,去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思考讨论】

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应聘。面试时,外面等了许多人,看起来个个踌躇满志。看来自己的希望不是很大,不过他又想了想:既来之,则安之,那就试一试吧!

  应聘者一个个被叫到经理办公室,一个个又表情肃然地出来。当叫到他时,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推门而入,而是在门口敲门问:“我可以进来吗?”经理说可以,他才进去。

几天后,他被意外地聘用了。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与经理熟悉了,才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您聘我时看中我的什么优点呀?”经理说:“说实在话,你哪一条都不比别人强,我看中你的,是你进房时敲了门。敲门说明你懂礼貌,而懂礼貌说明你有教养,有教养的人代表着公司的美好形象。”

很多时候,输赢就在自己言行的细节上。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注意个人修养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在你成长过程中给你带来了哪些帮助?你还有哪些行为习惯是需要改进?你在无人监督时是否仍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特殊考试


【导读】

当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抉择?当没有外界的监督时,我们能否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

【案例文本】

有个女孩儿,从医学院护理系毕业,就在她刚刚走出校门的时候,积劳成疾的父亲查出肺癌。她走进一家蜚声医界的私立医院找工作,她哭着诉说了自己的困境,恳请能马上工作,拯救危在旦夕的父亲。女孩儿的孝心感动了院方,医院破例留下了她,试用期一个月。女孩儿拼命地工作,只要能顺利通过试用期,四千元的月薪不仅维系父亲生的希望,也是她美好未来的开端。
  她的勤恳努力赢得了信任,半个月后,护士长便分派她做高级病房的护士,独立承担一位肝癌患者的治疗护理。执行医嘱时,女孩儿惊呆了,医生曾经给父亲开出的,就是这样一张相同的处方:一种进口的化疗药物,三百多元一支,每日一次,静注三支。
  女孩儿镇静地忙碌着,谁也看不出她心里掀起了怎样的惊涛骇浪:那种粉末状的药物溶入生理盐水后仍然是无色透明的,一瓶澄净的液体,谁也看不出配药前后的区别!而治疗室内,只有她一个人。三支药紧紧地攥在女孩儿手里,她觉得那就是父亲的性命。只要她每天下班后回家执行化疗,她那慈爱的父亲就有活下去的希望,而这一切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

   “爸,护士给你换药来了”。陪护的是一位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儿,一声轻唤,让她的心一颤:躺在床上的,也是命悬一线的父亲。女孩儿端着治疗盘的手微微地颤抖了,她用颤抖的手,将输液管从滴空的药瓶内拔出来,插到了那瓶盐水里。她硬着心肠想:只耽误一个疗程,他们发现没有效果,马上会换另一种药物,反正病人有的是钱。
  可是一回到治疗室,女孩儿就瘫坐在椅子上。只是几分钟,却仿佛挣扎了一个世纪。女孩儿鼓足勇气叫来了护士长,嗫嚅着承认:“12床正在滴注的盐水里,我、我没有配药……”
  护士长绽开了一个欣喜的笑靥:“真的吗?你连这个经验都有呀?我正想提醒你呢,化疗之前如果患者正在输液,必须用盐水冲净滴管中的残留药物。”没容女孩儿再说什么,护士长向她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棒!”女孩儿的试用期就在那一天提前结束了,院方同她签订聘用合同的同时,还预支了半年的工资让她给父亲治病。女孩儿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向着决定她命运、成全她孝心的人们,深深地鞠躬致谢!
  后来女孩儿才知道,那其实是一场特殊的考试。所有的一切都被护士长尽收眼底,只要女孩儿将那三支药放进自己的手包,等着她的,必将是被辞退的命运。
(案例资料来源:齐鲁晚报2005/10/3作者:吕艳茹)

【点评】

慎独,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时刻,监督着我们一举一动的,只有我们自己的良心。 一方是至爱亲情, 一方是责任所在,如何权衡,这是一个道德两难问题,对这样问题的解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注意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行。其特点在于它强调要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它是有相当难度和高度的道德修养方法,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真正的“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有坚定价值目标的试金石。

【思考讨论】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个小酒店,由于他们老老实实,卖出的酒价廉物美,颇受顾客称赞,生意十分兴隆。有一天,丈夫外出采办,妻子忽然灵机一动,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兴冲冲地晃着多赚的钱,得意洋洋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痛心地抱头大哭起来。妻子惊奇地问:“怎么啦?”丈夫捶胸顿足地说:“唉!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信誉,只5元钱就卖掉了,叫我怎能不哭!”果然,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意一蹶不振,最终落得个“寿终正寝”的下场。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悔恨地流着泪,说:“我明白了……”“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你怎么看这句话?当职责和利益发生冲突时,你应该如何选择呢?


拾金不昧,完璧归赵

【导读】

天津市民刘女士去银行存钱途中,不慎将给婆婆治病的2万余元现金遗失。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的“90后”大学生郭乃瑞拾到这笔钱,他冒着零下5摄氏度的严寒苦苦等待失主。最后在警方协助下,2万余元现金完璧归赵。

【案例文本】

        2012年2月14日晚上19点30分左右,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管理系学生郭乃瑞参加完同学聚会回家,在金钟河大街的全聚德饭店门口发现了一个黑塑料袋。郭乃瑞打开塑料袋一看,里面竟然放着两沓钞票,足足有2万多元!当时左右都没有人,他便独自站在刺骨的寒风中等待失主来寻,一站就是将近1小时。夜色渐浓,见失主迟迟未到,郭乃瑞只好打电话报警,将钱交给了民警,由民警继续等待。20时45分左右,郭乃瑞还没到家就接到了民警打来的电话:“小郭,失主找到了!”

  原来,这天傍晚,做生意的刘女士准备将收到的货款存入银行,用来给正在住院的婆婆交医药费。前往银行时,忙乱中口袋里的2万多元现金滑落到了地上。刘女士告诉记者,当她发现2万元不翼而飞后,心里顿时一凉,但她转念一想:“咱天津人实诚,我坚信世上还是好人多,没准儿就能把钱找回来。”结果,当她回到现场,正碰见拿着钱等待失主的民警。

  当晚,郭乃瑞赶到派出所,与刘女士见了面。刘女士当即拿出500元要感谢他,郭乃瑞婉言谢绝了。记者从学校了解到,郭乃瑞出生于普通的双职工家庭,父母都是普通职工。(案例资料来源:今晚报作者:蒋娟  2012-02-28)

【点评】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滴水折射的是整个大海。也许,这只是一个“诚信”的个案,郭乃瑞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所发出的道德之光,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品质的高尚,各方面素质同样过硬。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对学生们说:“未来的幸福在自身的安宁,在自身的和谐。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你就能守住内心的安宁。”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便是在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今天,诚信依然是为人之本、行事之基。

【思考讨论】

有这样的一个寓言: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梢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梢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隐喻了青年人的诚信危机)。

  话说诚信被那个 " 聪明”的年轻人投弃到水里以后,他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上。“诚信”就躺在沙滩上休息,心里计划着等待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诚信”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欢乐轻松的音乐。他于是马上站起来,向着音乐传来的方向望去,他看见一只小船正向这边驶来。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写着“快乐”二字,原来是快乐的小船。

  诚信”忙喊道:“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吗?”

  “快乐”一听,笑着对“诚信”说:“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诚信就不快乐了,你看这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为说实话而不快乐,对不起,我无能为力。”说罢,“快乐”走了。

  过了一会儿,“地位”又来了,诚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诚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吗?”“地位”忙把船划远了,回头对“诚信”说:“不行不行,诚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来之不易啊!有了你这个诚信我岂不倒霉,并且连地位也难以保住啊!”

  诚信很失望地看着“地位”的背影,眼里充满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着等。

  随着一片有节奏的却不和谐的声音传来,“竞争”们乘着小船来了,“诚信”喊道: “竞争,竞争,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竞争们问道:“你是谁,你能给我们多少好处?”“诚信”不想说,怕说了又没人理,但“诚信”毕竟是诚信,他说:“我是诚信…… ”

  “你是诚信啊,你这不存心给我们添麻烦吗?如今竞争这么激烈,我们‘不正当竞争’怎么敢要你诚信?”言罢,扬长而去。

  正当诚信感到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慈祥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孩子,上船吧! ”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船上掌着舵道:“我是时间老人。”“那您为什么要救我呢? ”

  老人微笑着说:“只有时间才知道诚信有多么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道:“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失败的。”

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诚信的价值,结合案例,分析一下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辨证关系。

大爱和大义


树起“90后”精神坐标

【导读】

贺兰山下,星海湖畔,一对英雄少年,用16岁的肩膀,托起了花季生命的太阳;用责任和担当,浇铸了“90后”的生命质感;用大爱和大义,光荣了这片叫宁夏的土地。他们就是宁夏第一工业学校的青年团员沈桐和孙志帅。

【案例文本】

      3月12日,春寒料峭。这天下午,宁夏第一工业学校初中机电101班学生沈桐和孙志帅前往南沙窝,途经石嘴山市星海湖南域附近。16时左右,一阵呼救声传来,3个小男孩在湖中央的冰面上玩耍,忽然冰面破碎塌陷,3个小孩瞬时掉入冰窟窿里,湖水淹没了他们头部。

  情势危急,3个孩子命悬一线。沈桐、孙志帅见状,拨开围观的人群,立即踏上冰面,奔向湖中,刚跑几步,冰面塌裂,他俩也掉进冰冷刺骨的湖水中。孩子的呼救声越来越弱,沈桐和孙志帅心急如焚,用拳头砸着冰面朝呼救声奋力游去,湖底的淤泥粘着鞋子,浮冰划破了双手,刺骨的冷和疼痛钻心,身子逐渐变沉……往前……再往前……近了……更近了……终于,他们游到了孩子身边,沈桐伸手把两个挣扎的孩子托起揽到怀里,孙志帅把另一个孩子托了起来。3个孩子浮出水面,脱离了危险。

  沈桐让孙志帅先送一个孩子上岸,自己则试探着找到了一处刚刚没胸的浅水域站稳,紧紧抱住另外两个孩子,等待孙志帅返回营救。泡在冰水中的手脚被冻得麻木失去了知觉,沈桐依然使劲地抱着孩子,丝毫不敢松手。孙志帅游回来了,他俩交换了一个眼神,孙志帅就从沈桐手中接过一个孩子,一同向岸边艰难地缓缓游去……

  孩子得救了,他俩也近乎虚脱了,浑身冰凉,冻得瑟瑟发抖。眼见天将见黑,沈桐和孙志帅赶紧把脱在湖边的外套披到孩子们身上,咬紧牙关,不顾疲惫,步行3公里,把3个孩子分别送回坐落在锦林小区的家中。此时,小区亮起灯火,已经是晚上8时。

  得知孩子和死神插肩而过,3个孩子的父母喜极而泣,紧紧拉着沈桐和孙志帅的手:“你们真是大英雄,为3个家庭挽回3条生命,我们怎么也报答不了你们的救命之恩……”沈桐和孙志帅连连摆手,一溜烟赶回学校。同宿舍的室友见他俩浑身透湿,冻得发抖,再三追问才得知事情经过。他们要求同学:“不要声张这事,搁在你也会这么做。”

  一周之后,沈桐借同学的手机给家里打电话,因为问起儿子的手机为何浸水损坏的原委,父亲才得知沈桐和孙志帅英勇救人的事迹。沈桐告诉家人:“我们不要人家感激,做了好事自己满足就行。”

自治区领导获悉沈桐、孙志帅的英雄事迹之后,3月16日专程来到他们的学校进行慰问,要求广泛深入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他们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关爱他人、心系社会的优秀品德,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良好风尚。共青团石嘴山市委授予他们“全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宁夏第一工业学校召开表彰大会,组织向沈桐、孙志帅见义勇为、舍身救人英雄事迹学习的活动。

面对荣誉、鲜花和掌声,沈桐和孙志帅却显得腼腆害羞,“没有想过要当英雄,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救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英雄,只是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件应该做、想要做的事情。说起这些,两张青涩的脸庞,笼罩着做了好事之后的满足、幸福的享受。(来源:宁夏日报,记者:凌雁,2011年3月28日

【点评】

1、个人的道德品质要靠养成

     1994年5月,沈桐出生在农村里的一户普通人家。沈家家风正、家规严在村子里是出名的。父要慈,子要孝,邻里要互敬互助;人品重于钱财,要先做人再做事,这些都是沈家不成文的规矩。在沈桐印象里,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几乎从没有拌过嘴、吵过架。沈家人勤劳、本分、善良、懂礼教也是公认的。在乡亲们看来,沈桐从小就是个热心肠的娃,谁家有忙不开的事情,他跑得最欢。割麦子,摘枸杞,锄杂草,开手扶拖拉机,哪一样他都干得欢欢喜喜、有模有样。从电视上得知沈桐和同学从冰湖里救人的事,乡亲们一点也不感到意外:“这是个有情有义的娃,逢到有人遇难,他能把自己豁出去。”

  沈桐的爸爸在供电所当电工兼司机,是所里的先进工作者和“节油大王”,经常加班值班,一周见不了几次孩子,见了面总忘不了叮嘱:“我不要求你考第一名的成绩,但要求你有第一名的人品。”

  在县城上学的沈桐,心里放不下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大多数的周末,他放弃了和同学玩耍的机会,领着妹妹赶回农村,陪伴爷爷奶奶过两天。“每个礼拜回来,他总要忙里忙外帮我干活儿。”爷爷说:“去年寒假,他在县城一家饭馆打工,发了500块钱工资,硬要给我和他奶奶300,给妹妹80,自己只留120块零花钱,我这孙子孝心重得很。”

2、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环境

  灵武市郝桥乡王家嘴村后边,有一条小渠沟,灌溉期间经常吸引着孩子们前往垂钓捕鱼。村子里的人都知道,就在这渠边,很多人家的孩子落过水,很多落水的孩子被孙志帅救过。为此,孙志帅在村子里结下了好人缘,孩子们喜欢到孙家找他玩耍;自家的孩子随着孙志帅进进出出,大人们踏实、放心。

  说起孙志帅,邻居五奶奶把他夸成一朵花。“捡了金项链都不心动的,大人几成能做到,何况是个娃!他不是一般的娃啊!”四年前,五奶奶丢了家传的金项链,翻箱倒柜好几天都没找到,全家人急得团团转,那可是全家最珍贵的家当。有一天,孙志帅在放学回家的路边发现一条项链,马上送给五奶奶辨认,果然就是大家日思夜想的那件宝贝。

  假期在家,孙志帅是父母得力的好帮手。丰收季节,他每天早早起床,拉上满车的水果赶早市。农忙时候,他下地打草、编草帘,干农活顶个劳动力。母亲说:“娃能吃苦,能承担,是庄稼人的农活锻炼出来的。他知道心疼父母养家辛苦。”

3、道德行为的产生源于积累

  在学校,沈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许多“粉丝”。很多同学都知道,沈桐不止一次跳进水中救人。去年9月份,同年级的赵小燕和其他6位同学在青山公园游玩,不小心掉进湖里。沈桐冲上去,跳进湖里抓紧她,游到岸边,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把她救上岸。说起这事,一位当时在场的同学竖起大拇指:“沈桐挺身而出的胆气,没有人不钦佩。他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追星就要追他这样的‘星’。”

  学校放寒假了,大家忙着打包行李准备回家。两个来自固原的同学锁着眉头,心事重重的样子,引起了沈桐的注意。善解人意的沈桐悄悄地把其中一个同学拉到走廊的角落,问出了他们的难处,原来是回家的路费不够。沈桐当即摸遍口袋,掏出48元钱,“40块给你俩,我家近,留8块就够了。”看到其中一位同学棉衣洗了没晾干,冻得缩脖子,沈桐把刚买的新棉衣脱下来,不由分说地给同学披上身。宿舍的室友孙祎说,沈桐一贯乐于助人,同学们遇到困难,不管是大事小事,沈桐总会热心相助,充满了亲和力。

班主任王德财说,去年9月,新生入校军训时,学校就观察并选拔那些热心肠、能吃苦、团结人的学生。沈桐当时被选入校学生会纪检部,日后确实发挥了作用。在班上,同学请假了,他主动帮助打扫卫生,这是常有的事情;在学校,他作为学生会干部,要检查维护自习课纪律。遇到早退和逃课的现象,他会很严厉地把同学劝回教室,为此得罪不少人,也招来一些冷嘲热讽。听到闲言碎语,他却从不计较,和大家相处得和和气气。时间一久,他的恪守原则和大方大度,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拥护。

【思考讨论】

  “这是一个英雄壮举,人的本质不仅仅是简单的存在,更应该通过一种生命取向和价值追求来体现。这种生命取向和精神信仰,就体现为大义。任何社会都需要提倡这种大义。”一位老师说。

  “他们的义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叩问我们的灵魂:如果我在现场,我会怎么做?说实话,我可能会有救人的念头,但不一定有他们的勇气和义无反顾。正因为这样,他们在生死面前大无畏的壮举,让我肃然起敬。”一位同学说。

  “但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社会道德水准出现滑坡。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救人,是在修复和重构和谐社会应有的道德基石。被救的不仅仅是三名儿童,更是社会道德。相信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华美德传承的行列。”校团委的陈老师说。

  “他们身上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他们的事迹让我们反思:在校学生肩负的事情不仅仅是读书,还有生命的方向感,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学生干部王昭说。

“身边的英雄,让我们找到了精神的坐标。他们在紧要关头没有忘记责任和担当,让‘90后’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不是迷失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我们也懂得承担、懂得奉献,我们也崇尚正义、追求高尚!”高年级同学张羽说。

以上不同的角色但有着相同的认识,他们的观点是否引起你的共鸣,阐述一下你的观点。

河北大学生见义勇为  跳进深井连救6名工人

【导读】

如果不是收到突如其来的锦旗,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郝占辰是要把挺身救人的事情永远藏在心底的,因为在他看来,这件事可能让谁遇上,都会出手相救。

【案例文本】

10月6日下午3点半左右,衡水冀州一家私营企业的宿舍内,趁着假期来看望父母,同时也找点零工做的郝占辰正在父亲宿舍休息。

  突然,窗外传来一阵惊慌的脚步声,还有“快来人啊,快来人啊……”的呼喊。郝占辰迅速地跑到了屋外,顺着呼喊声,郝占辰来到出事地点——公司后院内一个直径3米、深4米的消防井旁。井边围了很多人,郝占辰拨开人群往井里一看,里面有五六个工人,有的脸朝上躺在污泥里,有的靠着井壁,躺在污泥里的几个工人都翻着白眼,他们一动不动,似乎已经昏迷。

  这个突发的情况令围观的人群焦急、心忧,怎么办?!

  郝占辰的化学学得不错,他在匆忙中看了一下现场——消防井的井盖已打开,井底的沼气想必已经消散了一些,应该不会有生命危险。想到这里,郝占辰果断地顺着梯子下到了井里。

  下到井底后,郝占辰顾不上观察井底的情况,顺手把离他最近的一位躺在污泥里的工人抱起。这名工人已经昏迷了一段时间,全身软软的像一滩泥。这时,井上的群众把绳子放了下来,郝占辰把绳子套在这名工人的腰部,并把他抱起来扛在肩上、用力向上顶,井上的职工拉住绳子往上提,第一个昏迷的工人成功获救了。井边的人群一阵欢呼,此时的郝占辰想起了什么,他向着井边的人群大喊:“快打120!快打120!……”,有人按照郝占辰的“指令”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之后,第二个和第三个昏迷的工人又被救起。当第三个工人升井之后,一位工人也顺着梯子下到井里,和郝占辰一起把其他三人救出了消防井。当郝占辰拖着沉重的身子最后一个顺着梯子缓慢地爬上井时,他看到了一双熟悉的手正给他扶着梯子,那是郝占辰的妈妈。爬上井的占辰,又和妈妈一起把一名昏迷的工人抬到了通风处,突然,占辰腿一软,跪到了地上……这时,救护车来了,郝占辰强打起精神,和妈妈一起将一名晕倒的工人抬上了汽车。随后,便和妈妈一起悄悄地离开了现场。

  “如果不是占辰,后果不堪设想。”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说,当时公司领导决定要重谢他,但是他一再拒绝并且悄然离去,后来公司领导专程赶到河北经贸大学感谢郝占辰。

  郝占辰救人的英雄事迹不光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同时也被河北经贸大学的学生们广泛传诵。河北经贸大学团委决定授予他“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经济管理学院下发了《关于表彰郝占辰同学见义勇为先进事迹的决定》,河北经贸大学授予了郝占辰“优秀大学生”的称号,并号召全校师生向郝占辰同学学习,学习他奋不顾身、舍已救人的崇高精神,沉着冷静、机智果敢的优秀品质,朴实无华、甘于奉献的高尚境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来源: 长城网http://report.hebei.com.cn/system/2011/10/26/011494434.shtml,稿源:长城原创,责任编辑:郭爱霞,2011-10-26)

【点评】

  “六名被救的工人康复出院,这是最令人欣慰的消息”郝占辰说。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要有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关爱他人、心系社会的优良品德;沉着冷静、机智果敢的优秀品质;朴实无华、甘于奉献的高尚境界,为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良好风尚做出表率。

【思考讨论】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在1994年4月公布的获奖名单中,共有14个奖项,“特写性新闻摄影”(Feature Photography)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由记者”(freelancer)凯文·卡特拍摄的一张苏丹小女孩的照片。然而,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3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一年前,凯文·卡特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这就是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的那幅照片。

那张照片传遍世界后,人们在寄予非洲人民巨大的同情的同时,更加关注那个小女孩的命运。成千上万的人打电话给《纽约时报》,询问小女孩最后是否得救。而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批评也不绝于耳,甚至是在凯文·卡特获得大奖之后。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

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凯文·卡特在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即走上不归之路。

卡特自杀了,质疑者却仍不肯放过他,声讨这名记者“仅止于按下人生镜头的快门,然后漠然地擦肩而过!他死于羞愧,并不足惜!”

      卡特的自杀缘于众多的舆论,而众多的舆论表明了人们的价值观,“关爱他人”的道德观是不分国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作为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勇于做道德模范的践行者。

身边的好人——三个感人的孝亲故事

妈妈活多久 我就让她幸福多久

                         ——22岁大学女生微博记录带病母上学的心路历程感动网络

【导读】

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大四女生樊雅婧,带着偏瘫的母亲上学,用一双稚嫩的手和单薄的肩,让瘫痪的母亲活得尊严体面、开心幸福,这个女孩也该是天下最幸福的女孩。

【案例文本】

“看到病床上消瘦的妈妈,静静地看着她,只想记住妈妈的样子,记住她那看不腻的脸颊。”“妈妈今天竟然能走两步了,我们都会陪着你,陪着你幸福地走下去。”“妈呀,再睡五分钟吧,就一会儿,一小会,乖啊!”“妈妈要幸福哦,因为看到你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一位22岁大四女生的微博,里面记载着自己带偏瘫母亲上学的点点滴滴。真实的倾诉、朴实的孝心感动了网友。许多网友感慨,一双稚嫩的手和单薄的肩,让瘫痪的母亲活得如此尊严体面、如此开心幸福,这个女孩也该是天下最幸福的女孩。

微博的博主叫樊雅婧,出生在江西省余干县农村,从小父母离异。随后,她随母亲与继父组建了新的家庭,但生活一直很艰辛。2008年9月,樊雅婧考进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今年4月的一天,母亲突然昏倒在地,邻居急忙将其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脑溢血。面对高昂的医疗费,仓皇失措的继父默默地离开了,原本坚持治疗的舅舅也逐渐失去了信心。急忙赶到的樊雅婧擦干了眼泪后,寸步不离地守在床前,紧握住母亲冰凉的手,不停地呼唤:“妈,你忍心抛下我们吗?妈,你快醒醒,女儿好想跟你说说话……”奇迹真的发生了,樊雅婧感觉到母亲的手指动了一下,她欣喜若狂,飞奔跑去叫来医生。一个月后,母亲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可是左半身完全不能动弹了,被接到江苏农村舅舅家中照顾。

  7月6日,学校一放假,樊雅婧就急忙赶往舅舅家。原本想象着母亲正在愉快地接受理疗,但她一进门却看到母亲整个身体都浸在尿液里,背上多处出现了严重的褥疮。她赶紧换掉床单,帮母亲洗澡,穿上干净的衣服。母亲这才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樊雅婧突然意识到只有自己来照顾,母亲才能每天干干净净,开开心心。于是,她决定把母亲带到她上学的湖北黄石市。“即使瘫痪在床,我也要让她活得开心,活得有尊严。”7月15日,樊雅婧推着轮椅上的母亲从江西一路辗转,在7月17日回到校园,并在校外租了一民房安顿下来。但是当晚母亲就再度发病。在同学的帮助下,樊雅婧紧急将母亲送往医院。

偏瘫的母亲经常大小便失禁,每天樊雅婧都会耐心地为母亲擦身洗澡,一口口地喂水喂饭。病中的母亲心情波动较大,樊雅婧就像逗小孩子一样,用幽默轻快的语言逗她笑。忙完了母亲的事,樊雅婧就开始打扫病房,将衣服、食品及医疗器械等摆放整齐,然后在桌子插上一两朵鲜花,病房里完全闻不到一般病房里常有的那种难闻的气味。

“妈妈爱干净,我要让这里跟家一样。”每天樊雅婧都会把这些点滴琐事记录下来发到微博上。母亲做康复治疗的第一天,她就写到:“接下来的时间或许很长,可是我并不在乎,因为至少还可以看着妈妈这样活着,开心尊严地活着就够了。不管以后的路有多艰辛,活好当下就不会有遗憾。”

为了让母亲躺在病床上也能开心,樊雅婧经常自拍和母亲的合影上传到微博上。“正陪美女娘做理疗呢,来来来,娘,亲一口,就一口嘛,别害羞咋。”照片里的母亲,虽然一脸憔悴,面容黄瘦,但还是笑呵呵地摆出“耶”的姿势。“她很赶时髦,把她发到网上她会很高兴,也有利于治疗。”樊雅婧母女的“幸福”感动了同学,班上的同学都自发地抽空到医院,给她打下手,陪她们聊天解闷。继父也“回心转意”,主动来到黄石,协助照顾病人。

  稍微轻闲一点的樊雅婧又想着做兼职赚钱,“我要给妈妈买一件新衣服,经常有同学来看她,给她穿得好看一点,她会很高兴的。”于是,她白天坚持在医院照顾母亲,晚上趁母亲休息了,就到美术培训班当老师。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再回到医院。在所有这些事情的间隙,她还要抽时间准备毕业论文。

  慢慢地,樊雅婧的微博受到了许多网友的关注,每天都有近百名粉丝加入。“樊雅婧,加油!你要学会坚强!我们会一直支持你的!希望你母亲能够早日康复!”这类的祝福如潮水般涌来。网友“yuefan”说:“爱的天使在萦绕,梦的奇迹在创造。感恩的你会永远坚强。”也有网友评论说:“学美术的樊雅婧能够让美常在,即使面对苦难,也一样美美地生活。这种难能可贵的爱与美让人动容。“甚至还有男性网友发来了求爱留言:“觉得你很美,心很美,希望能跟你交往。”同时,樊雅婧的微博也被同学在BBS、QQ群以及微博间频繁转发。许多同学还号召组织校内募捐,仅两天时间,美术学院学生会就收到爱心款超过2.5万元。这起爱的行动也通过网络延伸到社会,许多市民在网上看到消息后主动联系捐款,社会捐助款几天内就超过了十万。樊雅婧将其中的1万元捐给黄石市慈善总会,成立了黄石“至孝慈善基金”。

      樊雅婧告诉记者,她有个梦想,就是开一间服装店,里面配上自己的画,和妈妈一起经营。“我要妈妈将来一直都这样幸福地活着。要她看见我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妈妈能活多久,我就能让她幸福多久。”

来源: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0/11/c_122142678.htm,记者:徐海波,2011年10月11日)

她从6岁就开始照顾老人

【导读】

天津电子信息技术学院的女生宁佳骊,生长在河东区一户特困家庭中,在她四个月时,父亲因车祸而丧失劳动能力,母亲靠每天不辞辛苦地送报、送啤酒和收废报纸赚钱养家。小佳骊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她从不抱怨,很小就懂得帮妈妈分担家庭重担。

【案例文本】

从童年时期开始,宁佳骊每个周末都陪妈妈一起送啤酒、收废报,和妈妈风里来雨里去,蹬着三轮车跑遍了大街小巷。有一次,小佳骊在帮妈妈蹬三轮车送啤酒时,小脚被卡在了车条里,伤痕累累,那年佳骊才9岁……母亲张桂敏哽咽着说:“我做完手术后开始工作,佳骊心疼我身体虚弱,11岁的她竟搬起一箱啤酒说自己也能送上楼。看着女儿搬啤酒上楼时那弱小的身影,小腿一直打着哆嗦,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小佳骊不仅对父母照顾和体贴,她还将爱心播撒到很多素不相识的孤寡老人身上。“1997年我6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东丽区二村给王爷爷和王奶奶送报,两位老人都70多岁了,王爷爷还患有胃病。妈妈帮他们做家务时,老两口坐在我身边,拉住我的手不松开,目光中流露的期盼让我心碎,从那一刻起我懂得了什么叫孤独……”宁佳骊说。回家的路上,她小心地问妈妈能不能为王爷爷每天订一袋鲜奶,她知道当时家里每月只有400元的微薄收入,让妈妈从中挤出30元钱是多么不容易,可妈妈竟爽快地答应了。有了妈妈的支持,小佳骊一有时间就去照顾老人,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两位老人在小佳骊的关心下日渐开朗起来,王爷爷喝了一年的鲜奶,胃病也好了很多。1998年,宁佳骊又结识了无儿无女的刘奶奶。为治好刘奶奶因白内障而失明的双眼,佳骊和妈妈带刘奶奶到处扎针灸、按摩,小佳骊还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次给奶奶上眼药,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刘奶奶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

  佳骊从小到大没买过一件新衣服,但每次去看望老人都要带些礼物,经常将自己画的画、做的风铃送给老人。佳骊长大一点后又走进了养老院,给老人们洗头、洗脸、洗脚、剪指甲,为老人们唱歌、讲故事,用捡拾废品的钱为老人买食品。平时老人们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佳骊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佳骊已和老人们形成了默契,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宁佳骊多次被评为社区好少年、三好学生、文明学生、十佳中学生等,曾两次当选河东区十佳敬老之星,2008年12月还被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的荣誉称号。升入初中后,宁佳骊带动身边同学加入助老的行列,并成立了志愿者小分队,为老人带去欢乐、用爱温暖老人孤寂的心。11年来,养老院里的老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佳骊也从小学生变成了大学生,但她对老人的爱从没动摇过。

朴实、文静的宁佳骊几句简单实在的话道出了她乐于助人的“原动力”:“我虽然生长在特困家庭,但清贫中的我生活得很充实,母亲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了我。是家庭的困境让我自强,是好心人的帮助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是敬老院里爷爷奶奶们的笑脸让我在平凡的付出中收获着快乐!帮助别人,对我是份责任,也是一种幸福!”

(来源: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0/07/08/004834067.shtml稿源:今晚报 编辑:贾妙静,2010-07-08)

爱就一个字 她用行动诠释

【导读】

走进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顺着狭长黑暗的楼道进入赵晶的家,只见一个瘦弱的男子正在光线昏暗的屋子里卧床休息。此情此景,不觉让人心情沉重。这时,一张笑意盈盈的年轻脸庞出现在记者面前,让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案例文本】

赵晶今年19岁,是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大一学生。赵晶的父亲下岗多年,由于先天脊柱弯曲,不能干累活,只是断断续续打打短工,收入微乎其微。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母亲在物业公司打工挣的钱。母亲因为常年操劳,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每天下班回到家就要躺在床上,把腿垫高歇着。所以,家里的全部家务活只能由赵晶独自承包下来。重病的父母、贫困的生活让赵晶弱小的肩膀过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她却选择将困苦轻描淡写,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热情地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从上初中起,赵晶就担起了家中采购员、厨师和保洁员的重任。每天放学后,赵晶都要背着书包先到市场买菜,然后赶回家做饭,在妈妈下班前准时备好一桌饭菜。赵晶说,她知道妈妈挣钱很辛苦,所以在菜市场从来都是挑便宜的应季蔬菜买,而且总要货比三家,选出一家最便宜的。进入高中后,赵晶开始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打工。她干过快餐店清洁工、超市促销员、食品店销售员等工作。赵晶告诉记者,打工挣来的钱,她从不舍得乱花,攒下来交学费,这样就能让父母减轻负担。

  虽然自己的家境窘困,但并不影响赵晶向他人奉献爱心,她依然热情地给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在赵晶家楼上住着一位宋阿姨,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每次见到宋阿姨提着菜篮子喘着粗气上楼,赵晶就毫不犹豫地上前帮上一把。久而久之,她成了宋阿姨的“小拐杖”,每天都要跑到宋阿姨家,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宋阿姨去年春节因哮喘病加重住进了医院,可丈夫在外打工不好请假,娘家又在外地,所以身边没人照顾。她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就没告诉赵晶。哪知赵晶发现她没在家,便猜想她又住院了,当天就跑到医院找到了她,手里还拎着热腾腾的饭菜。当时宋阿姨看到赵晶,感动得泪流满面。

  由于病情的限制,宋阿姨的活动量不能太大,所以每到过年过节,她家里做大扫除、贴吊钱儿的活儿都由赵晶包下了。宋阿姨说,她觉得赵晶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感激她,也心疼她,她们的感情就像一家人。宋阿姨的女儿小丽今年10岁了,对这个小妹妹,赵晶也是关爱有加。小丽每周五晚上要去学电子琴,每逢周五细心的赵晶总会来到宋阿姨家,帮忙把电动车扛到楼下。遇到雨雪、大风天气,赵晶就早早来到宋阿姨家,自己骑车带着小丽去上课,待下课后再骑车把小丽带回家。赵晶的付出也换来了小丽爱的回报,两个孩子相处得如同亲姐妹一般。

因为家里的条件不好,小丽以前总觉得委屈,向父母抱怨。后来赵晶姐姐对她说,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自强自立的精神,是没有付出爱与接受爱的经历。在赵晶的带动下,小丽也越来越自立、懂事,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当问及赵晶对生活的感受时,她只说了一句话:“我不和别人比,我觉得自己挺幸福的。”(来源:今晚报,记者:孙启明,2011 年 12 月 8 日)

【点评】

案例中的主人公默默无闻,但又光彩照人;他们朴素平凡,但又可亲可敬。

在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没有文体明星那样闪亮,但他们却以朴实、平凡的光芒照亮社会,在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无私奉献中奏响了一曲文明之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中国新论》中写道:“我们以前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事之道更为进步的民族存在。但事实上,我们却发现了中华民族,它竟使我们觉醒了。”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传统“孝”的思想在今天仍具重要意义。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关心、爱护、养育子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体贴自己的双亲,并在父母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要主动地担负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在任何时期都是必要的。

大学生应当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老话讲“人穷志不能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三位女生虽然家境贫困,但自强自立、孝敬老人,乐于奉献。在她们身上,让我们看到了积极、乐观、坚强、朴实的传统美德,也体会到了新时期大学生们感恩父母、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文明风尚。

【思考讨论】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老敬师的楷模。

毛泽东给徐老祝寿的故事被传为人间佳话,更是后代学习的楷模。

1937年初,党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至延安,适逢徐特立60大寿,毛泽东草席未暖,就发起为徐老祝寿的活动。

1月31日晚,毛泽东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2月1日黎明,警卫员见他一夜没合眼,又一次来请他休息,他说:“我顾不上休息哟,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我的老师,也是大家的老师徐特立的寿辰!我还要写贺词呢!”说着,他提笔写了封长信。信中,他热情地颂扬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并写到:“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写罢,他顾不得吃饭,又将祝寿活动的准备情况亲自检查了一番。

寿堂设在延安城东的天主教堂里。中央办公厅蒸了60个馒头,以代替寿桃,并预备有瓜子、花生、红枣等,摆满了铺着红布的桌子。参加祝寿的人挤满了教堂。徐特立头戴一顶鲜艳夺目的大寿帽,由毛泽东等陪着走进来,被团团围在中央。人们纷纷起来,恭恭敬敬地给徐老敬献寿酒。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父母之爱,如海无涯,一个人如果连赡养孝敬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还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

这些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人感动,令人温暖,它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让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精神在自己身上闪亮起来。

(供稿: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