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历史事件 >> 正文
1982年莫干山会议召开

日期:2014-05-29 09:20:08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1982年7月11-16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中国物价学会的名义,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召开了苏联、东欧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此次会议也被称为“莫干山会议”。这是国家体改委成立后第一次组织的关于中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薛暮桥、国家物价总局局长刘卓甫、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廖季立主持。
   此次会议的海外来宾是一行七人的考察团,他们分别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曾任波兰政府经济(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的布鲁斯;西德《东方经济报告》编辑,曾任波兰国家物价委员会主任(1953-1968年)的斯特鲁明斯基;西德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曾协助前捷克副总理奥塔·锡克(1962-1968年)进行经济改革的考斯塔;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格兰尼克;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学院教授,曾在匈牙利外贸部工作的肯德以及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局经济专家林重庚及伍德。
   七人考察团与以薛暮桥、廖季立和刘卓甫为首的中方经济学家就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由于专家们讨论的都是当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相当敏感问题,双方约定讨论内容不见报、不公开发表。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所有制和经营方式。这是苏东各国当时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例如,匈牙利把某些小规模的国家所有的资产交由私人经营,允许国营大企业把小部分任务交由小企业经营;波兰已经允许私人经营在农业经济中长期存在发展;苏联放宽了集体企业的管理等。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计划与市场”。对于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学者们一致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新的计划体制的特点,在于由直接的管理为主转为间接的管理为主。必须在中央计划中运用市场机制。学者们感到在中国存在计划与市场截然分开,市场只对超计划生产的产品起作用,对计划生产的产品不起作用。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价格”问题的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既不能搞闪电式的改革,企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调整价格和工资,也不能因循保守、无所作为。在价格不能作全面改革的情况下,对于非主要商品不必实行统一定价,对投资项目采用“影子价格”进行评估,对一些明显不合理的价格作有升有降的调整。
   第四个是关于“劳动、工资和奖金”问题。学者们认为,中国城乡劳动力过剩。对就业是一个沉重的压力,建议逐步缩短工作时间和建立休假制度。学者们还指出,根据中国的传统,今后的工资等级差距可以比苏联小一些。但从按劳付酬的原则出发,必须保持一定的差距。
   与会人员对中国是选择激进改革还是渐进改革进行了争论,在经过实地考察后,七人考察团普遍认识到了中国的区域差距,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与会人员达成了共识:中国只能进行审慎而渐进式的改革,中国的改革要分步进行。
   随后,薛暮桥、刘卓甫、廖季立于8月10日把《关于布鲁斯为首的经济体制考察团来访情况的报告》上报薄一波、杜星垣并赵紫阳。8月15日、25日,薄一波、万里先后在报送的报告上作了批示。薄一波批示:“季立同志:我看了一道,觉得整理得非常好,问题提得突出,反映了我国实际情况,充分介绍了苏联、东欧国家体改经验,可资对照研究。问题就在于更进一步总结我国体制改革的经验,并能提出较佳方案。此件我还想再看看。阅后退我。”万里批示:“请转告廖季立同志,此件我看了很有参考价值,请发政治局、书记处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各同志,并发劳动人事部参阅。”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