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以科学成长成才观推进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

日期:2013-10-30 20:51:26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中文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繁重任务,但“重技能轻人文、重操作轻修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严重束缚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以科学成长成才观作为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构筑全方位、立体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服务平台无疑将极大地改善高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帮助他们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同时,也将促使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工作稳步推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成长成才

一、引 言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大举措之一。早在1995年,全国就有52所高等学校开展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1998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当中,并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进普通本科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90年代中期确立地位,大规模发展始于90年代末。2000年以后,随着高职规模的迅速扩充,高职院校显示出空前活力和勃勃生机、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繁重任务,但“重技能轻人文、重操作轻修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严重束缚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以科学成长成才观作为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构筑全方位、立体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服务平台无疑将极大地改善高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帮助他们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同时,也将促使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工作稳步推进。

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现状及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在各教育层级中都表现出了过分强调应试教育的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这与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学科建设不合理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和普及也因此显得尤为迫切。”[1]文化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属于一种必备的品味和修养。大学生如果不具备极易缺失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沦落成个性扭曲、精神空虚、心灵冷漠、人格堕落的科技奴隶”。

以高职院校为例,近十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已经使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相对于国内一流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存在问题也较多。如高职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主要是获得一种应用性的知识和操作性的技能。这种单纯的技能培训和传授,片面、单一的专业教育,容易走向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结果是导致文化素质教育被边缘化,许多高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欠佳,文化知识贫乏,人文素养不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与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不相匹配,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是多重的:

一是社会需求导致。中国社会正处在产业调整的转型期,急需大量蓝领阶层的技术人才充实到各行各业的服务一线,利用其娴熟的技能与本领为产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应运而生并得到迅猛发展。但也正是在此狭隘和功利的现实需求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局限在了应用性、技能型等关键词上,一技之长取代了全面发展,技能优先取代了人文先导,文化素质教育成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装饰品。

二是缺乏战略眼光。受传统观念制约和管理工作的繁忙,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很难静下心来思考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即便参加了多场学术研讨会,也是理论成果多于实际操作。毕竟在文化素质教育和技能特色专业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及到方方面面。鉴于合作企业需要实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领导自然会将重点放在如何办好技能特色专业,为企业多输送满意人才上。但从企业追求长远发展上看,员工仅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远远不够,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和道德修养,为企业文化增值。这一点有待学院领导和企业达成共识。

三是课程设置失当。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片面追求知识的够用和实用,为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大量开设技术课程,增加实习实训项目。在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排课,甚至还一度出现过缩减人文课程数量和挤占人文课程课时的现象。当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来调研时,便在选修课中增开一些人文类课程权当落实了文化素质教育。在这种办学指导思想的指挥下,文化育人工作的效果可想而知。

四是师资结构失调。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虽是学生,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却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在加强,每年都有不少来自企业、工厂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加入师资队伍,但具有人文学科背景的专任教师却屈指可数。整体而言,高职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技术类课程的专业课教师在文史哲领域涉猎有限,知识结构不完备,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难度不小。

五是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校园文化本应是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但观目前的校园文化,被各式各样的国家级、省部级、院校级和行业、企业组织的技能竞赛占据了主要地位。竞赛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应该是多元的,既包括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技能竞赛,也应包括涉及体育、美育、德育、智育等的各类比赛,缺一不可。事实摆在眼前,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仅靠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总之,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认识上的片面和理解上的偏差。受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客观现实所限,导致高职院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资金投入车水杯薪,吝啬长线投资,追求短期效益。有鉴于此,若不进行深入改革,“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院校难以形成与高等教育相适应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环境”。如果继续忽视人文熏陶埋首于专业教育,我们的教学质量将无从谈起,全面素质教育任务势必将难以完成。

三、科学成长成才观助推文化育人

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在年初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中表示:“提升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办学理念上下功夫。”[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人人成长成才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大众化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不是精英教育;它体现的是人的知识不断丰富和人的能力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人人成长成才永无止境;要实现人人成长成才,就是要让每个学生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自主权,每个学生都有成长成才的平台。成长是过程,成才是目的。

为此,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的高职教育育人新理念,树立起“人人育才”的教育观、“人人是才”的人才观、“人人成才”发展观。总的思路是“人文先导,能力为本;目标多样,自主选择;学产结合,双证融通;以综合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形成高职教育“以人为本、育人育能;德育为先,教会做人”的办学理念,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创造能力、高尚人格”的职业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其中,对教师的要求是“教会学习,教会做人”,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每个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利用个人的兴趣爱好加强每个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平台建设,努力搭建起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十个平台: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平台、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平台、第一第二课堂魅力平台、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平台、实践教育教学建设平台、毕业生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专业对接产业发展平台、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平台、三位一体联动管理平台。以上平台的建立将大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进一步完善“学年有重点、学期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都精彩、年年有创新”的特色活动育人体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格局,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实践能力,激发其对专业、职业和生活的热爱都将大有裨益。

“人人有平台、人人能出彩”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湖南工业职院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我们搭台的理念是“学生前台、教师后台”、“教师前台、领导后台”。

“学生前台、教师后台”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增值。通过实施项目制教学、建立协会和社团导师制,定期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教学改革、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等活动,让社团和组织对内成为锻炼教师、培养学生的平台,对外成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基地。在“学生前台、教师后台”的理念下,教师是总导演、总策划,学生是主角。在灵活教学计划的指导下,专业课教师把教学内容重新修改设计成既单独成篇又连贯一体的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教师前台、领导后台”旨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自身增值。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授课的效果,只有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教师的素质提升搭建好各种平台,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和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这两年湖南工业职院采取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养相结合的办法,陆续选派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参加培训学习,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学成归来的教师,其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推动了学生们成长成才的进程。学院层面则在领导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各个学生管理服务机构的部分职能,成立了学生素质提升中心和学生事务中心,顶层设计好学生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

四、结 语

人人皆可成长成才的人才观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育人任务。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说过:“现代职业教育不能以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为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拥有专业的技术技能、文化素养和个人气质。”[2]眼下,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育人来纠正高职教育一直以来过分狭窄的职业技能培养以及过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要从根本上克服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寻找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与规律的文化育人实施路径,高职院校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成长成才观为指导,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教师参与、学生投入的良好局面。[3]假以时日,一定能让高职教育真正实现从以培养单一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到以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主;从以一般性学历教育为主转变到以较高综合素质教育为主;从以一次性学习教育为主转变到终身学习教育为主。这无疑是湖南工院人的夙愿,也必将成为全国高职教育工作者们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练玉春.周远清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切中时弊涉及根本[N].光明日报.2013-1-30(10).

        [2]梁国胜.职教中国梦:技术技能强国[N].中国青年报.2013-4-8(11).

       [3]朱爱胜.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知”与“行”[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作者:徐雷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