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课件 >> 思修课 >> 正文
【基础课】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日期:2020-11-25 09:46:19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第一章 教学设计.rar

 第一章 课件.rar


第一章

专题一  人生本质之问

 

授课题目:人生本质之问

所属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

2、了解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能力目标】:

1、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2、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

教学重难点: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学时

学情分析:这门课程的对象是高职大一的学生。他们在高中学到了一些相关的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大一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学情的有利因素。然而,一些学生他们能够理解老师的分析,但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因此,在讲授这一节时,教师要提出一些学生已经学过的、比较简单的问题,从而和学生形成互动,设法提高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将新学的原理联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教学思路:

    一、人类历史对于人的探讨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三、大学生如何书写“人”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好久不见,相遇再见——2020年一届特殊的毕业季

毕业,是千万个不同夏天里相同的故事。2020年,是以意想不到的特殊方式打开的。

受疫情影响,今年874万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不一样的毕业季:隔屏相望,远程答辩;天南海北,云端合影;投递简历,网上面试……“云”毕业论文答辩、“云”毕业照,“云”毕业典礼……今年即使没有毕业典礼、没有鲜花,却有着一样的不舍与祝福,而这,才是毕业的真谛——既缅怀过去,也祝福未来。这种情感不会输给时间,也不会输给距离,它深藏在每一位即将离开校园的毕业生心中,他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奔涌入海,各自灿烂。

回首这半年,如果用一句词总结你的上半年,你会选哪一句呢?

半年:充实、学业有成、C位出道、疫情中的我、行动改变、未完待续、平淡无奇、凑合着过等等。

在人生道路中我们都有过焦虑、压力、或者是困惑,但无论你用什么词语来描述自己的2020上半年,都应该心存美好,释放善意,因为能定义你人生的,只有你自己。

了解自己之前,我们要先清楚人是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哲学问题。

【案例】:

《列子·黄帝》记载:“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这是从人的外貌特征来解释人。可是要对人下个定义,真的这么简单吗?

朱熹说:“人是天地中最灵之物,天能覆而不能载,地能载而不能覆。”《尚书·周书》——也提出“惟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

一、人类历史对人的探讨

对“人是什么”的认识。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在中国哲学史上,虽然出现过儒、墨、道、法等各家学说,而且各家的思想观点也大相径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一个共同关注的重心,这就是人。

1、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至深至远。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反映其思想的著作《论语》中,曾记载着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儒家认为:人是道德的动物,道德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也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

2、墨家,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对儒家的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们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用劳动,只要从自然界中取得现成的食物,就能生存,而人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辛勤劳作,这显然是把劳动看作为人的本性,从人的肉体存在的角度来规定人。

(二)西方思想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1、古希腊哲学一直把人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古希腊哲学中,对人的真正重视却从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始。

2、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普罗泰格拉看来,万物的存在与否以每个人的感觉为尺度,每个人的感觉不同事物也不同。普罗泰格拉的理论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突显了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却忽视了人不仅仅是感性的人,在更大程度上,人应该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基本的客观事实。

3、人是理性的动物。法国著名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笛卡尔把人的理性看作为人的本质存在,把人看成为理性的动物。

【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中外古代先哲,还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他们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尽管有许多可取之处,但都未能达到真正科学的水平。他们离开人的实践,抽象地考察人的所谓不变本质,因此难以克服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社会性和个性、能动性和受动性之间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论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

第一次科学说明了人的本质,为人们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人的本质主要不是体现在自然属性之中,而是体现在人的社会属性之中。

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及其表现: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在生物学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包括生理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理需要的,正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生理基础。人的生存和发展,总会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表现为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2、社会属性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案例】:[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达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了一只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养大的女孩:其中大的有8岁,后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有2岁,取名为阿玛拉,但因其体弱,不久死去。这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狼孩。由于她们自幼远离人类社会,在狼窝里长大,所以一切生活习性都与狼别无二致。比如,她们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间出来活动,怕光、怕火,不吃素食和熟食,只吃生肉,而且不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她们也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在孤儿院人员的耐心抚育下,卡玛拉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学会站立,6年才会走路,到1929年她死时,一共学会了45个词,和几句简单的话,智力水平仅相当于4岁儿童。后来,社会上又发现过几起狼孩和猪孩等,徒具人形,而不具有人的本质的案例。

【案例解析】:

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人之所以是人,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是主要的,根本的,它渗透着并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因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人的社会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改变着客观物质世界,也在改变着人类自身,是人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本质属性,而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既区别了人与动物,又把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区别开来了。所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二)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1、如何理解一切社会关系?

1)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生产关系,法律关系,道德伦理关系等等。

2)在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所有制。

3)生产关系决定人的本质。

2、如何理解总和?怎么求和?

1)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而产生。

2)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

3)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形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的总和,它决定着人的本质。

因此,人的本质取决于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仅仅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有物质利益关系、政治思想关系等等。不同的社会交往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但是作为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多方面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所以,社会关系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来决定人的各种属性的。人的本质也就决定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人们结成的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它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关系,对其他的社会关系起着决定支配的作用。因此,人在生产关系中所获得的规定性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

(三)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并且随着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着,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总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现实的具体的本质也各不相同,人们的社会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三、大学生如何书写“人”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晨钟”之使命—李大钊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需要正视困难,磨砺坚强意志,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用奋斗来“致青春”。

【案例】:

案例12020712日,江西景德镇浮梁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轿车侧翻进河中,河水灌满驾驶室,情况十分危急。刚从部队回家探亲的99年出生现役军人王亮刚好路过,他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对被困人员进行紧急救援,在短短的两分钟内抢救出了4名群众。

案例22000年出生的刘家怡,是随广东医疗队增援武汉的护士,在方舱医院负责消毒杀菌工作。在长达6小时的值班中,她经常独自呆在狭小密闭的空间,当记者说:“你还是个孩子啊。”她的回答让人泪奔,“我穿上防护服,就不是孩子了。”抗击疫情一线,一直被当做孩子的“90后”、“00后”,早已长成了“大人模样”。危难面前,他们勇于上前、担当奉献,稚嫩的脸庞上,闪耀着大人般的坚毅,令人肃然起敬。

案例3:视频《后浪》

2020年的五四青年节,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以及空间,最近都被这样一条短视频刷屏了——《后浪》。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一)有志,心中勇立鸿鹄之志

(二)有为,脚下多行实践之步

(三)有恒,学习力求精益求精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青年人肩负的重任,就需要我们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

课后思考: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

阅读书目:

1.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孟子·告子篇》,《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三卷: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

5.《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夏中义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